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中的“四重视”

网站首页    成长乐园    家校社区    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中的“四重视”

2014/10/23

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,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,更要注重孩子举止文明的培养,使其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。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、调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,不断地积累、总结经验,让孩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举止文明,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、学校生活、社会生活,成为一名文明的学生,合格的社会公民。笔者认为,作为家长应该重视以下四点:

一、重视家庭美德的培养

对孩子来说,家庭美德主要是尊敬长辈。要尊敬父母,真诚地体味父母一片爱心,从心底激起孝敬父母的纯真亲情。要尊重父母的劳动,尽力为父母做一些事。要孝顺父母,如有好吃的、好穿的应先请父母吃、先给父母穿。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,孩子能善解人意,加以劝慰。过年过节,特别是父母生日应向父母祝贺。父母生病能悉心照顾。对父母不提过分的要求,注意节约,不乱吃乱用。同时要兄弟姐妹互相谅解,邻里和睦相处。

二、重视家庭礼仪的教育

宋人编的《弟子规》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。 如《弟子规》中讲到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“父母教,需敬听”“兄道友,弟道恭”“或饭食,或坐走,长者先,幼者后”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等怎样处理子女关系的教诫。

又如,“出必告,返必面”(意思是孩子离开父母时必须告诉一声自己的父母,以免父母到处找寻。当孩子回到家后,要去父母处打一个照面,免得父母悬心。)“问起时,视勿移”(意思是回答长者问题时,视线不要移动),等关于行为规范的教诫。

再如,“亲有过,谏使便。怡吾色,柔吾声。谏不入,悦复谏”(意思是说,如果父母有过错,是可以批评和进谏的,在进谏时,要和颜悦色,要柔声细气。如果父母一时听不进去,可以等待,等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复谏)。

前不久,国家教委转发了《中小学礼仪常规》,明确提出了要把文明礼貌教育作为道德品质教育的突破口。常规有十条,对家庭礼仪要求作了明确规定,家长们可在日常生活中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。

三、重视社会公德的培养

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:“走进一间屋子,‘砰’的一声把门推开,喉间一口痰涌上来,‘扑’的一声吐在地上。这种习惯是妨害他人的习惯,最要不得。”

根据孩子特点,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公德习惯的教育:在文明礼貌方面,不说脏话,不打人骂人,不说谎骗人,不做妨碍他人工作和学习的事。在助人为乐方面,拾到东西要交还失主,对人要团结,别人有困难尽力去帮助;在爱护公物方面,不随意破坏花草树木,不伤害益鸟益虫;在遵纪守法方面,要遵守交通规则,不赌博,不吸烟,不耍流氓习气。

不要轻视这些小事,如果“习非成是”,对于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反而认为是对的,将给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埋下隐患。

四、重视爱国主义感情的熏陶

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。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于青年时期,孕育却在童稚年代。要通过激情、明理、导行,让孩子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好思想、好风尚。从家庭角度来说,要让孩子多读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,经常讲一些爱国的故事。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。要尊敬国旗国歌,要引导孩子重视人格、国格。也可以讲家乡变化、家庭变化的事实,激发孩子爱祖国、爱家乡的情感。有可能的话要带孩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参加重大纪念活动。

当然,家长本身的爱国言行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。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儿子到英国去学习,他想为儿子买一面大型国旗让儿子挂在寝室内,用以提醒儿子时刻牢记自己的祖国,不管是天涯海角,都要牢记自己永远是中国人,一言一行一举一动,都不能给祖国抹黑。酷暑天气,郭达领着儿子走了京城几家商场始终未能如愿。儿子出国后不久,郭达买到了国旗,托朋友带给儿子,总算了结了一桩心愿。这一言传身教的做法,值得家长们借鉴。

热爱祖国是人类一种最纯洁、最高尚的情感。做家长的要牢记“教子爱国最为贵”,让“爱国”这崇高神圣的感情在孩子心灵中扎根,形成一种风尚。

相信通过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者共同的努力,我们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学生,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!

 

2014年10月23日 02:20
浏览量:0

推荐文章